正规配资平台|杠杆配资公司|股票配资网站是“百亿俱乐部”的核心成员
本文是深度教育观察的第98篇
最近,媒体公布了2024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及工信部直属高校详细的经费情况,正好手头上有2018-2024年一共7年的数据,本文就依据这个数据,为大家分析下七年间,这些大学的经费变化。
一、经费超百亿院校数据分析
从数据来看,2018年经费超百亿的院校只有7所,到2024年这个数量已经达到了24所了。
具体的百亿学校名单如下图所示:
展开剩余91%从数据来看,进入百亿俱乐部的大学,都是985大学。
从增长速度来看,
2018–2020 是快速扩张期,从 7 所增加到 13 所;
2021–2022 增速更快,两年内增加了 8 所;
2023–2024 达到 24 所,基本稳定。
如果细看热力图,还可以看到以下特点:
1、上海交大、中山大学、北大、复旦、浙大等五校的横向行全红,说明稳居前10。
其他如山东大学、四川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,则在部分年份进入,部分年份略微落后,说明 边缘波动。
2、从时间来看,经费不同的学校呈现不同的特点
连续七年稳定在经费前10名的高校有 5所:上海交通大学、中山大学、北京大学、复旦大学、浙江大学这五所高校,不论科研规模、经费来源还是整体发展,都保持了极强的资金吸引力,是真正的“经费稳定强校”。
2018–2020年
以上五所高校加上清华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、南京大学等,基本构成前10格局。
经费规模普遍超过 150亿元,上海交大、中山大学、浙大经费尤为突出。
2021–2022年
清华大学、山东大学、四川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陆续进入前10,前10阵容逐步扩展为“强综合类+强工科类”格局。
浙江大学在2022年达到 500亿元级别,为全国经费最高。
2023–2024年
前10基本固化,除了上述“常驻五强”,清华大学、山东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、四川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频繁出现。经费差距继续拉大,浙江大学、清华大学明显领跑。
从总体来看,
核心阵营:上交、中山、北大、复旦、浙大,是稳居经费前10的核心梯队。
次核心阵营:清华、华中科技、山东、四川、西安交大等,在大多数年份进入前10,但存在个别年份略微掉出前10的情况。
趋势:随着“双一流”政策推进,前10院校的经费规模逐年扩大,2024年前10高校的经费均超过 180亿元,而2018年时部分院校仅在100–150亿元区间。
二、经费倒数10名的院校:全是人文类高校
2024年经费倒数10名的院校如上图所示:全是轻一色的人文社科主业的高校。
我把18-24年倒数前10的院校制作成了一张热力图,如下图所示:
从这七年的数据来看,名列倒数的大学,除了天津大学在2022年意外入选外,其他大学基本全是人文社科类大学。
以下为本人,基于数据的分析,仅供大家参考:
1、每年倒数10所高校经费均低于约 20亿元,与“百亿俱乐部”差距极大。
2、倒数高校群体主要由 艺术类、语言类、政法类和财经类 院校构成。
3、从数据可见,存在一批“长期倒数”的高校,几乎年年位列倒数10所之内。
4、根据合并分析,以下 5所高校在2018–2024七年间连续进入倒数10名:
上海外国语大学、中国政法大学、中央戏剧学院、中央美术学院、中央音乐学院,这5所院校的经费水平长期低位徘徊,且整体变化趋势平稳,说明其经费规模受限于办学体量和学科结构。
5、倒数院校大多为艺术、语言、政法类“小而专”高校,发展模式决定了经费规模不会大幅增长。这类院校应聚焦 特色学科建设 与 精细化培养,而非追求经费总量。
6、经费总额虽是衡量高校实力的重要指标,但不能简单与办学质量画等号。
艺术、语言、政法类院校虽经费规模有限,但在专业领域内有不可替代的优势。家长在志愿填报时,需辨别“经费规模”与“专业优势”的不同含义,避免片面化理解。
三、总体经费数据分析
上图为经费分层的对比图,其中
S级(百亿级):≥ 100 亿元
A级(高经费):50–100 亿元
B级(中经费):20–50 亿元
C级(低经费):< 20 亿元
以下为本人的具体分析:
1、从 2018 到 2024 年,高校经费分布呈现出“头部集中、腰部收缩、尾部稳定”的趋势
S 级高校数量持续增长:由 2018 年不足 10 所,扩展到 2023—2024 年的 24 所左右,且保持稳定。
A 档逐步被 S 档“吞并”:部分 A 档院校进入百亿行列,使 A 档数量减少。
B 档比例下降:如东北林业大学、部分财经类院校长期停留在 20—50 亿区间,但整体占比下滑。
C 档稳定存在:中央戏剧学院、中央音乐学院、中央美术学院、上海外国语大学、中国政法大学等连续七年处于 C 档。
2、学校类型与分层特征
综合研究型大学(S 级主力)
上海交通大学、浙江大学、北京大学、复旦大学、中山大学:连续 7 年稳居前 10,且长期在 S 档,是“百亿俱乐部”的核心成员。
这类学校通常地处 北京、上海、杭州、广州 等一线城市,科研平台和医学院体系完备,经费优势稳固。
工信系工科院校(A→S 跃迁主力)
西安交通大学、同济大学、东南大学、山东大学、武汉大学:2018 年仍在 A 档,到 2019—2020 年陆续进入 S 档。
这些学校背靠 交通、建筑、电子信息、制造业和医疗资源,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紧密。
西工大、北航、北理、哈工大:在 2021 年后迅速扩容进入 S 档,反映出军工与航空航天投入的集中。
医学+工科复合型高校
华中科技大学、中南大学、四川大学、山东大学:依托附属医院群和工科优势,科研经费增量显著。
其中武汉的 华中科技大学,在 2018—2024 年间经费持续跃升,成为“医学+工科”复合发展的代表。
师范类高校
北京师范大学:2022 年进入百亿行列,但整体经费规模仍明显低于综合/工科类龙头。
师范类高校总体集中在 B 档或低 A 档。
艺术、语言、政法类高校(C 档常驻)
中央戏剧学院、中央音乐学院、中央美术学院、上海外国语大学、中国政法大学:2018—2024 连续处于 C 档,稳定低体量。
虽经费总额有限,但这些院校在学科声誉、就业定向(文化艺术、语言、法律)上极具不可替代性。
3、区域与省份分布数据分析
一线城市(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杭州)
集中了 S 级核心:清华、北大、复旦、上交、浙大、中山。
北京和上海呈现“两极”现象:既有清华、北大、复旦、上交等“巨无霸”,也有中央戏剧、美院、上外等“小而精”C 档。
中西部省份
陕西:西安交通大学、西北工业大学快速进入 S 档,西安形成工科科研高地。
湖北:武汉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双双跨入 S 档,武汉成为中部科研重镇。
四川:四川大学依靠医学院与理工科支撑,稳居 S 档。
沿海强省
山东:山东大学 2018 年还在 A 档,2020 年起稳定在 S 档,显示地方财政和医学院群的拉动作用。
江苏:南京大学长期 S 档,东南大学 2020 年进入 S 档,说明苏南制造业与科研联动显著。
福建:厦门大学在 2022 年进入 S 档,是东南沿海的重要科研极点。
4、A→S 跃迁案例
山东大学:2018 年在 A 档,2020 年进入 S 档 —— 医学院群+齐鲁医院扩张是关键。
西安交通大学:2018 年在 A 档,2020 年进入 S 档 —— “西部大开发+能源装备+医疗平台”加持。
同济大学:2018 年在 A 档,2020 年进入 S 档 —— 建筑学科龙头+医学院+上海科研环境。
武汉大学:2018 年在 A 档,2019 年即进入 S 档 —— 信息学科与生命科学并进,叠加地处武汉的区位优势。
东南大学:2018 年在 A 档,2020 年进入 S 档 —— 工科+医学复合发展、苏南产业链支撑。
这些案例显示:A→S 的跃迁往往发生在 “综合+工科/医学” 大学,并与区域经济实力、地方财政投入、国家战略产业 高度耦合。
四、勋哥志愿填报建议
勋哥的老本行是志愿填报,学业规划,看经费的变化,也是基于这个视角,归根结底,还是为了选择大学和专业。
以下为个人的填报建议,仅供大家参考!
1、S 档核心(≥100 亿):科研平台和学科齐全,适合科研深造、综合发展;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杭州等地优势显著。
2、A 档(50—100 亿):是潜在的“跃迁梯队”,如 2018 年的山东、东南、西交、同济、武大等;对于考生而言,这类学校在成长性和上升势能上极具吸引力。
3、B 档(20—50 亿):多为地方综合性大学或工科院校,科研体量有限,但在区域产业协同、就业导向上仍有空间。
4、C 档(<20 亿):多为专业特色型院校(艺术、语言、政法),适合目标明确、希望进入文化艺术、国际交流、法律赛道的考生。
综上所述:
S 档 = 稳定巨头,A 档 = 潜力股,C 档 = 小而精,B 档 = 区域支撑。
家长和考生在填报志愿时,应结合 学校类型+省份区位+学科特色,而不仅仅看“经费高低”。
附18-24年热力图(具体院校名单)
图示说明:
S 档(红)
A 档(橙)
B 档(蓝)
C 档(灰)
白色空缺部分为数据缺失的年份。
工信部和教育部直属高校总体经费2018-2024年统计图如下图所示:
发布于:云南省盈股配资,实盘杠杆平台,牛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